首位非籍奪「建築諾貝爾」 蓋家鄉首座小學 摘普利茲克獎


首位非籍奪「建築諾貝爾」 蓋家鄉首座小學 摘普利茲克獎
2022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給來自布吉納法索的56歲建築師弗朗西斯·凱雷。(圖/普利兹克建築獎提供)

國際建築界最高榮譽、有「建築諾貝爾獎」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築獎15日公布,由來自布吉納法索的56歲建築師弗朗西斯·凱雷(Francis Kéré)摘下2022年普利茲克獎。凱雷具布吉納法索和德國的雙重國籍,也是首位拿下普利茲克建築獎的非籍建築師。

凱雷生於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,他是村裡第一個上學的人,成年後返鄉蓋了村中第一座小學,並從這座小學出發贏得各類國際大獎,最後摘下了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築獎。他的人生故事和建築作品同樣激動人心,評審認為,凱雷以其全部作品向世人昭示:「根植於當地的材料,能夠創造無限的力量。」

凱雷1965年出生於布吉納法索——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低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,沒有乾淨的飲用水、電力和基礎設施,更談不上建築。凱雷是甘多村村長的長子,也是村裡第一個上學的人,但甘多村並沒有學校,所以他七歲就離開了家人到鄰村念書。在那裏,他發現「好的建築就是一間教室,你可以坐在那裡,讓濾過的光線按照你想要的方式進入,照在黑板上,或灑在課桌上」。他立下當建築師的心願,想要蓋更好的教室,「要創造氣候條件來提供基本的舒適感,實現真正意義的授課和學習,體會教學的樂趣。」

1985年,他利用職業木工獎學金前往德國柏林勤工儉學:白天學習如何搭建屋頂和製作家具,晚間攻讀中學課程。 1995年他再次獲得獎學金,進入柏林工業大學,並於2004年畢業,獲得了建築學高級學位。為了幫家鄉蓋一間小學,凱雷成立「籌建甘多學校」基金會,旨在籌集款項並倡導兒童擁有舒適教室的權利。

他的第一個建築作品就是甘多小學,由甘多人民為自己而建造並使用。從構思到完成,當地群眾都貢獻了他們的智慧、勞動和資源,幾乎全憑人工建造了學校的每一個部分。

甘多小學的成功使凱雷在2004年獲得了阿迦汗建築獎,並鼓舞他2005年在德國柏林成立了自己的公司——凱雷建築師事務所。隨著更多的小學、中學、專科學校以及醫療設施的落成,不僅是布基納法索、肯尼亞、莫桑比克和烏干達等地也紛紛效仿。凱雷在非洲的建築作品取得了空前的效果,不僅為兒童提供教育、為病患提供醫療,還為成年人創造就業機會和培訓職業技能,從而服務整個社區,並幫助社區的未來實現穩定發。

如今凱雷的作品早已超出了非洲國家學校建築的範疇,擴展到丹麥、德國、義大利、瑞士、英國和美國等地,包括各種臨時和永久性建築,以及兩座具有歷史意義的議會大樓——布基納法索國民議會和貝寧國民議會均已提交設計方案。

凱雷也獲得各種國際重量級獎項,包括巴黎建築與遺產博物館全球可持續建築獎(2009年)、bsi瑞士建築獎(2010年);全球豪瑞獎金獎(2012年,瑞士蘇黎世),謝林建築獎(2014年);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的阿諾德·w·布魯納紀念建築獎(2017年);以及托馬斯·杰斐遜基金會建築獎章(2021年)。

「我希望慣例和定式得以改變,人們勇於追求夢想,敢於冒險。富有之輩不應因富有而浪費資源,貧困之家也不應因貧困而放棄重塑生活品質的嘗試。」凱雷在得獎感言中表示,每個人都值得擁有有品質的生活,每個人都值得享有奢華和舒適的機會。個體之間必須休戚與共,而氣候環境、民主議題、資源匱乏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。

評審認為,凱雷一直致力於尋求能與當地工藝和技術相結合的實踐辦法,這種努力不僅改善了小村落的面貌和居民生活,而且也很快被提升到國家立法議事機構的建設之中。

「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,建築扮演著怎樣的角色?在突破重重困難的過程中,何為建築實踐的正確途徑?」過往的幾十年間,弗朗西斯·凱雷找到了回應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,探索出充滿睿智、激勵人心並足以顛覆規則的實踐途徑。凱雷的作品提示人們,「為了保障能為地球上數十億的居民提供足夠的建築和基礎設施,改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勢在必行。」

首位非籍奪「建築諾貝爾」 蓋家鄉首座小學 摘普利茲克獎
凱雷2017年在倫敦設計的蛇形藝廊。(圖/普利兹克建築獎提供)
首位非籍奪「建築諾貝爾」 蓋家鄉首座小學 摘普利茲克獎
凱雷為自己家鄉打造的甘多小学。(圖/普利兹克建築獎、Erik-Jan Ouwerkerk提供)

德國 諾貝爾獎 教育

上一則

名嘴轉身創作 林文義:腦袋還能思考就會繼續創作

[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福步网络删除]

[国外服务器租用平台的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]